【題目】下列化學變化中吸收熱量的是 ( )

A.鎂和稀硫酸的反應

B.硫在氧氣中燃燒

C.碳和二氧化碳反應

D.生石灰與水反應

【答案】C

【解析】

A、鎂和稀硫酸的反應是放熱的反應,A選項不正確,不符合題意;

B、硫在氧氣中燃燒放出熱量,B選項不正確,不符合題意;

C、碳和二氧化碳反應是吸熱反應,C選項正確,符合題意;

D、生石灰與水反應是放熱的反應,D選項不正確,不符合題意。故選C。

練習冊系列答案
相關習題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區(qū)別硬水和軟水的試劑是______,現(xiàn)象是______,長期盛硬水的容器易______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室溫下從 100mL 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取出 10mL 液體,則原溶液發(fā)生的變化是

A.溶液由飽和變成了不飽和B.溶液中溶劑和溶質都減少了

C.溶液中只有溶劑減少了D.溶液中會出現(xiàn)固體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漂白粉的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鈣 [Ca(ClO)2] 和氯化鈣,即可用作漂白劑,又可用作消毒劑。漂白粉中有效成分是 [Ca(ClO)2] ,漂白的原理是:Ca(ClO)2在空氣中發(fā)生反應。Ca(ClO)2+ CO2+ H2O=CaCO3↓+ 2HClO;HClO是一種酸性比鹽酸弱的酸,不穩(wěn)定,具有漂白性,能使品紅等有色物質褪色。
(1)HClO在常溫下分解,反應為2HClO=2HCl+ O2↑。某瓶HClO溶液放置一段時間后,溶液的pH (填“增大”或“減小”或“不變”)。
(2)在漂白粉中滴加鹽酸,能加快漂白的速率。寫出漂白粉中加入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
(3)有一包長時間放置的漂白粉,想知道該漂白粉是否變質,某同學設計了下列探究實驗。
【提出問題】長時間放置的漂白粉是否變質?
【猜 想】
猜想1:該漂白粉未變質,固體成分為CaCl2、Ca(ClO)2;
猜想2:該漂白粉部分變質,固體成分為
猜想3:該漂白粉全部變質,固體成分為CaCl2、CaCO3。
(4)【實驗探究】限選試劑及儀器,鹽酸、石灰水、品紅溶液、試管、帶導管的單孔塞。

實驗操作

實驗現(xiàn)象

實驗結論

①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,。

有氣體產生,氣體使石灰水變渾濁。

猜想2成立

②在上述反應后試管中加少量。


(5)現(xiàn)有實驗后的HCl與CaCl2的混合溶液,為了分析混合溶液中HCl和CaCl2的質量分數(shù),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:

【實驗數(shù)據(jù)】上述實驗中100g混合溶液與mg溶質的質量分數(shù)為10.6%的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后,共記錄了兩組實驗數(shù)據(jù):第①組,氣體吸收完全后,NaOH溶液質量增加4.4g;第②組,沉淀完全后,經(jīng)過濾、洗滌、烘干后得到固體的質量為10g.
根據(jù)實驗設計及有關數(shù)據(jù)進行分析與計算:
m=
(6)上述實驗中100g混合溶液與mg溶質的質量分數(shù)為10.6%的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應,經(jīng)過濾后所得“濾液”中溶質的質量分數(shù)為多少?.(不考慮過濾中的損失,計算結果保留到小數(shù)點后一位.)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下列氣體不能造成溫室效應的是( )

A.二氧化碳B.甲烷C.臭氧D.二氧化氮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下列滅火的方法,不恰當?shù)氖?/span>( )

A.油鍋著火用鍋蓋蓋滅

B.電器著火用水澆滅

C.酒精灑出失火用濕抹布蓋滅

D.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用水澆滅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

A.金剛石硬度大能裁玻璃,石墨有導電性可做電極

B.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是碳在充分燃燒

C.COCO2在空氣中含量高都能使人死亡,因為它們都有毒性

D.CO2會導致溫室效應,屬于大氣污染物之一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為確保生命安全,下列處理事故的方法正確的是:

A.室內起火,打開門窗通風B.煤氣泄漏,開燈檢查

C.炒菜時油鍋著火,立刻澆水滅D.進入深洞,先做燈火實驗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以下是某小組同學記錄的實驗數(shù)據(jù)或實驗操作,你認為不合理的是(  )

A.吳明用10mL的量筒量取6.5mL的食鹽水

B.王倩用膠頭滴管向試管中滴加少量液體

C.由于未說明用量,朱林取了1~2mL氯化鈉溶液做實驗

D.張哲用托盤天平稱取了16.52g硫酸銅晶體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同步練習冊答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