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家教網 > 初中化學 > 題目詳情

【題目】甲、乙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右圖所示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

A.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

B.升高溫度可使甲的不飽和溶液變?yōu)轱柡腿芤?/span>

C.t1時,甲、乙兩種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相等

D.t2時,50g乙加入100g水中得到乙的不飽和溶液

【答案】C

【解析】

試題分析:A、比較不同種物質的溶解度時要在相同的溫度下,錯誤;B、甲物質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,所以要將甲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應該是降低溫度,錯誤;C、t1時,甲、乙兩種溶解度相等,所以此溫度下兩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相等,正確;D、t 2時,甲物質的溶解度為50克,乙物質的溶解度小于50g,所以2時,50g乙加入100g水中得到乙的飽和溶液,錯誤。故選C

練習冊系列答案
相關習題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質中少量雜質的方法,其中錯誤的是

選項

物質

所含雜質

除去雜質的方法

A

CO2

CO

將氣體點燃

B

O2

CO2

通過灼熱的銅網

C

Cu

Zn

加入過量的稀鹽酸,過濾,洗滌,干燥

D

FeCl2

CuCl2

加入過量的鐵粉,過濾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甲、乙、丙、丁表示四種物質,其微觀示意圖見下表,甲和乙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丙和丁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

物質

微觀示意圖

A.甲、丁的化學式相同

B.只有丙物質屬于單質

C.若16克乙參與反應則能生成32克

D.反應后氧原子的個數減少一半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發(fā)現元素周期律,使化學學習和化學研究有規(guī)律可循,這位科學家是

A.湯姆生 B.門捷列夫 C.阿伏加德羅 D.道爾頓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關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,你認為不符合事實的是(

A.我能在滅火中大顯身手

B.我承認“溫室效應”主要是我惹的禍

C.我能幫助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

D.我能與人體血紅蛋白結合,使人中毒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(8分)完成下列研究性學習的有關內容;探究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量分數。(計算結果保留到0.01%)

[研究方案]先稱取一定質量的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,放入大試管中加熱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。根據質量守恒定律,固體物質減輕的質量即為產生氧氣的質量,從而求出氯酸鉀的質量。(學習小組同學事先查閱資料獲知,二氧化錳的質量在反應前后不變且在水中難溶)

(1)[解決問題]實驗測得固體混合物質量隨加熱時間變化的相關數據如圖所示。請你完成下列問題:

反應后生成氧氣的質量是 ;

原混合物中氯酸鉀的質量是 ;

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量分數是 。

(2)[繼續(xù)研究]為了分離回收二氧化錳和氯化鉀,他們在反應后的固體混合物中加入92.55g水使其中的氯化鉀完全溶解,然后過濾使二氧化錳與溶液分離。請你計算他們得到的濾液中氯化鉀的質量分數。(過濾中水的損失不計)。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下列關于氫氣的說法不正確的是(

A.氫氣是密度最小的氣體 B.點燃或加熱氫氣前一定要驗純

C.氫氣是種理想的能源 D.氫氣易溶于水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圖為甲、乙、丙三種不含結晶水的固體物質溶解度曲線,據圖回答:

圖中 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與氣體物質溶解度曲線受溫度影響變化相似。

t1時,25g甲物質的飽和溶液中,含甲物質 克。

t3時,取等質量甲、乙、丙三種物質分別配制成飽和溶液,所得溶液質量最小的是 物質。

現有甲、乙、丙三種物質的濃溶液,可用海水曬鹽原理進行結晶提純的是 物質。

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

At1時,甲、乙、丙三種物質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可能相等

Bt2時,甲、乙物質溶解度相等,則兩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也相等

Ct1時,甲、乙、丙三種物質的溶液分別升溫(溶劑不蒸發(fā)),丙物質溶液濃度可能發(fā)生改變

Dt3時,甲、乙、丙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時,析出晶體最多是甲物質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
【題目】(4分)請結合下列常用的儀器和裝置,回答相關問題:

(1)寫出儀器的名稱:c f

(2)能用來量取一定體積液體的儀器是 (填序號)

(3)下列有關連接儀器方法的描述中,錯誤的是: (填序號)。

A.將乳膠管一端塞進玻璃導管內

B.玻璃導管口一端旋進乳膠管一端

C.將單孔橡膠塞的約二分之一旋進試管口

D.乳膠管與玻璃導管連接前把乳膠管用水潤濕管口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同步練習冊答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