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期飲用純凈水不利于人體健康,如今很多家庭開始使用直飲機,機身內部結構采用“活性炭+超濾膜+紫外線”的組合工藝獲得直飲水,活性炭起 作用;用紫外線代替氯氣對水進行處理,其作用是 ;欲檢驗經過直飲機后的水是硬水還是軟水,應加入少量 ,若觀察到 ,則為軟水。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煉鐵高爐中發(fā)生了下列反應:①高溫下一氧化碳將鐵礦石還原為鐵;②高溫煅燒石灰石;③灼熱的焦炭和二氧化碳反應;④焦炭充分燃燒。其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是 ( )
A.①和④ B.②和③ C.③和④ D.只有④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下列是某化學學習小組在“人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中有什么不同”探究活動中提出的一些說法,其中錯誤的是 ( )
A. 證明呼出的氣體含有二氧化碳多的證據是:呼出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更渾濁
B. 判斷呼出的氣體含氮氣的依據是:空氣中含有氮氣,而氮氣不被人體吸入
C. 證明呼出的氣體含水蒸氣多的證據是:呼出的氣體在玻璃片上結下水珠
D. 證明呼出的氣體含氧氣的證據是:呼出的氣體能使木條燃燒更旺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實驗創(chuàng)新是中學生最為重要的科學素養(yǎng),以下是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學習“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分解制氧氣實驗”后,對實驗的創(chuàng)新設計。
實驗一:設計新的實驗裝置
實驗過程如下:
①將一支球形干燥管水平放置,用滴管吸取3ml(密度為1g/ml)質量分數(shù)為5%的H2O2加入干燥管的球泡中,再用藥匙取0.2gMnO2粉末,加在干燥的進氣管的管壁上;②點燃橡膠塞上固定的棒香后,塞緊干燥管并將其豎立,觀察現(xiàn)象;
(1)可觀察到帶火星的棒香立即 ;
(2)下列各項是同學們對該創(chuàng)新實驗的評價,你認為評價不合理的是 (填序號)
A.實驗所用的儀器、材料及藥品均易得到
B.實驗室用的藥品用量太大
C.反應速度太慢,耽誤時間
D.實驗現(xiàn)象明顯,整個裝置好似點燃的燈塔,趣味性強
實驗二:尋找新的催化劑
【實驗探究】
實驗步驟 | 實驗現(xiàn)象 |
I. 分別量取5mL 5%過氧化氫溶液放入A、B 兩支試管中,向A試管中加入ag氧化鐵粉末,并分別在A、B兩支試管中插入帶火星的木條,觀察現(xiàn)象。 | A試管中產生氣泡,帶火星木條復燃。B試管中無明顯現(xiàn)象。 |
II.待A試管中沒有現(xiàn)象發(fā)生時,重新加入過氧化氫溶液,并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,如此反復多次試驗,觀察現(xiàn)象。 | 試管中均產生氣泡,帶火星木條均復燃。 |
III.將試驗II中的剩余物小心過濾,并將所得濾渣進行洗滌、干燥,稱量。 | 所的固體質量為 |
IV.分別量取5ml5%過氧化氫溶液放入C、D兩支試管中,向C試管中加入ag氧化鐵粉末,向D試管中加入ag二氧化錳粉末,觀察現(xiàn)象。 |
【實驗結論】
(1)A中產生的氣體是 ;
(2)實驗II可以證明: ,再結合實驗I和III的結論可以證明氧化鐵可以作為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。
(3)寫出氧化鐵(Fe2O3)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的符號表達式: ;
【實驗評價】
(1)設計實驗IV的目的是 ;
(2)若實驗IV觀察到D試管中產生氣泡的速率更快,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。
【實驗拓展】
查閱資料得知:CuO、CuSO4、豬肝、馬鈴薯等也可做過氧化氫溶液分解的催化劑,下列有關催化劑的說法正確的是
A. MnO2只能作為過氧化氫溶液分解的催化劑
B. 同一個化學反應可以有多種催化劑
C. 催化劑能使原本不發(fā)生的反應也能快速進行
D. 用作催化劑的物質不可能是其它反應的反應物或生成物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某容器中有M、N、X三種物質,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發(fā)生下列反應:M+X=G+Q, G+Q=N+X,其中可能屬于該反應催化劑的物質是( )
A.X B.M C.N D.Q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下列氧氣的用途中,是利用氧氣可以支持燃燒并放出熱量的性質的是( )
①氣焊 ②動植物呼吸 ③醫(yī)療 ④潛水 ⑤宇航
A.①②③ B.①⑤
C.①③④⑤ D.①②③④⑤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科目:初中化學 來源: 題型:
寫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學符號:
(1)2個帶兩個單位正電荷且能防止骨骼疏松癥的元素的離子 ;
(2)3個氫原子 ;
(3)地殼中含量列第二位的金屬元素 。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湖北省互聯(lián)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|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(qū) |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(qū) |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(qū) |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(qū)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27-86699610 舉報郵箱:58377363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