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題目】如圖為侵入中國的某次寒潮路徑圖,讀圖,回答下列問題.
(1)寫出寒潮路徑①經過我國的主要地形區(qū)的名稱(寫出兩個) .
(2)寒潮對經過地區(qū)天氣的影響是 .
(3)除了寒潮,我國的特殊災害性天氣還有(寫出兩種) .
(4)寒潮是影響我國的主要的災害性天氣,多發(fā)地區(qū)是 , 對農作物危害最大的季節(jié)是 .
【答案】
(1)內蒙古高原、東北平原
(2)急劇降溫、霜凍、大風,有時還伴隨著雨雪天氣
(3)梅雨、臺風
(4)西北地區(qū);春季和秋季
【解析】(1)讀圖可知,寒潮路徑①經過我國的主要地形區(qū)是內蒙古高原、東北平原.(2)寒潮的源地是北冰洋地區(qū)和西伯利亞北部地區(qū),它帶來的天氣現象有:急劇降溫、霜凍、大風,有時還伴隨著雨雪天氣.(3)除了寒潮,我國的特殊災害性天氣還有洪澇、干旱、梅雨、臺風、沙塵暴等.(4)寒潮是影響我國的主要的災害性天氣,多發(fā)地區(qū)是西北地區(qū),寒潮是我國冬半年的氣象災害,春季寒潮易凍傷作物幼苗;秋季寒潮常影響作物成熟;冬季寒潮可造成嚴寒,危害越冬作物.其中,春季、秋季是大多數農作物生長期,降溫幅度較大,此時寒潮發(fā)生對農作物的危害最大.
科目:初中地理 來源: 題型:
【題目】如圖是俄羅斯交通運輸業(yè)的貨物周轉量結構圖,讀圖回答以下問題。
(1)俄羅斯貨物周轉量最大的運輸方式所運輸的貨物應是( )
A.木材、水果
B.糧食、蔬菜
C.煤炭、鐵礦石
D.石油、天然氣
(2)俄羅斯貨物周轉量排名第二大的運輸方式所具有的突出特點是( )
A.運量大、運價最低,適宜長途運輸
B.運量較大、運價較低,適宜長距離運輸
C.運量小、運價高、速度快,受天氣影響大
D.運輸快捷、方便,具有“從門口到門口”的特點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科目:初中地理 來源: 題型:
【題目】在國際中長跑比賽中,一些來自東非高原的選手常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是( )
A.他們長期適應東非高原熱帶草原地理環(huán)境的結果
B.他們?yōu)榱烁淖冐毨У纳睿τ柧毜慕Y果
C.他們以野生動物為主要食物的結果
D.東非高原海拔高,空氣稀薄,所以,東非高原的選手耐力好。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科目:初中地理 來源: 題型:
【題目】 “葡萄溝里一串串芳香誘人的葡萄,美麗漂亮的維族姑娘……”這個場景就發(fā)生在下面這個區(qū)域內,那你能不能依圖回答下列問題呢?
(1)在盆地內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 ,流經該盆地的河流是 河,它是我國最長的 ,沿河有美麗的胡楊林。
(2)我國的跨世紀工程:西氣東輸起點在該區(qū)域的 油氣田,終點是 __(城市)。
(3)本區(qū)最為突出的地形特點是 。屬于__________地區(qū).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科目:初中地理 來源: 題型:
【題目】下圖為我國部分地區(qū)雨澇分布,讀圖回答下列各題.
(1)圖中雨澇區(qū)分布規(guī)律大體是從東南向西北減少,其形成原因是與我國的 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減少有關;我國地勢 ,東部多平原,排水不暢,成為多澇區(qū)。圖中①地雖降水較多,但卻是少澇區(qū),是由于 高原有喀斯特地貌分布區(qū),雖降水充沛,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,大量地表水滲入地下。
(2)圖中②地點是我國重要的 島;③地點附近有我國重要的東北西南走向山脈 山脈。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科目:初中地理 來源: 題型:
【題目】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,獨特的位置和自然環(huán)境對人類活動產生深刻影響。請結合圖文材料,回答下列各題。
【1】下列對澳大利亞降水分布特征的描述,正確的是( )
A. 由北、南、東部向中部遞減 B. 由西向東遞增
C. 由北向南遞增 D. 由東南向西北遞減
【2】形成澳大利亞農業(yè)如圖所示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( )
A. 氣溫的差異 B. 降水的差異
C. 海拔的差異 D. 是否臨海
【3】關于澳大利亞的敘述,正確的是( )
A. 瀕臨三大洋,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整個大陸的國家
B. 氣候炎熱濕潤,森林面積廣布,農牧業(yè)發(fā)達
C. 煤、鐵等礦產資源豐富,被稱為“坐在礦車上的國家”
D. 首都堪培拉是全國最大的工業(yè)城市和港口城市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科目:初中地理 來源: 題型:
【題目】在合理利用和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的措施中,正確的一組是( )
①加強近海捕撈強度 ②禁止遠洋捕撈
③防止海洋污染 ④實行伏季休漁政策
A.①② B.②③
C.③④ D.①④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|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(qū) |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(qū) |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(qū) |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(qū)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27-86699610 舉報郵箱:58377363@163.com